“驴友冒险行为”与“公共资源消耗”之间的矛盾问题,用TRIZ不如用设计思考解!

"驴友冒险行为"与"公共资源消耗"矛盾的背景
众所周知,随着户外运动的日益火爆,越来越多的驴友踏上了探险之旅。挑战极限、亲近自然的美好愿望激励着他们不断突破自我。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冒险行为频发导致的意外和事故,进而引发大量的救援活动。这些救援往往消耗大量公共资源,有时甚至造成资源紧张和社会争议。

在创新领域,我们也常常运用创新方法去解决各种问题。上次有人在群里运用AI TRIZ解决"驴友冒险行为"与"公共资源消耗"的矛盾问题。如:

严格来说,TRIZ的解决办法更像是用"堵"的方式,显得过生硬,缺乏人性化。
其实,"驴友冒险行为"与"公共资源消耗"的矛盾这看似是一个简单的安全问题,背后却牵扯到个人选择、风险认知、公共责任与资源配置等复杂社会矛盾。如何在保障驴友探险自由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公共资源的无谓消耗,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今天,我们尝试用一种创新的方法——设计思考(Design Thinking),来系统剖析并探讨这个矛盾的解决之道。

"驴友冒险行为"与"公共资源消耗"的矛盾,是什么?

在野外探险中,驴友们追求刺激与挑战,往往低估了环境的不可控性和潜在的风险。随意进入未充分准备或不适合的区域,缺乏科学的风险评估和安全装备,使得意外事故频发。
这些事故一旦发生,地方政府和相关救援部门就必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搜救。这不仅花费巨大,还带来救援人员的安全隐患和心理压力。更广泛来看,社会公共资源被迫挤占,影响了其他领域的正常服务。
于是,社会上出现了这样一种声音:"驴友的冒险行为,消耗了大量本应服务于全民的公共资源,难道不该限制他们的自由吗?"但限制个人自由又会遭遇法律和伦理层面的争议。
这场矛盾,表面上是"个人自由 vs. 公共利益",实则是"风险认知不足 & 资源管理缺位"的体现。

设计思考也能解决复杂社会问题?

设计思考是一种帮助工程技术人员和设计师解决产品问题的方法论,如今也被广泛运用到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和创新管理领域。它强调"以人为本",通过理解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痛点,来寻找创新且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在这个案例中,用设计思考解决"驴友冒险行为"与"公共资源消耗"的矛盾,关键是从利益相关者的真实需求出发,找到"减少非必要救援"与"满足合理探险需求"的平衡点,而非简单限制或指责。

我们可以根据法思诺设计思考实施的五个阶段这样规划落地:
一、探索机会:理解各方的"痛"与"需"

在这个阶段,我们的目标是超越表象,去理解"驴友"、"救援人员"、"政府管理者"以及"普通公众"等利益相关方的真实想法,需要挖掘他们的隐性需求:

- 驴友的需求:
表面是"冒险、探索、挑战自我",深层需求可能包括"被认可的成就感""与自然深度连接""社群归属感";但也可能存在"信息不足(如误判天气、地形)""侥幸心理""装备或技能不足却高估自己"等问题。

- 救援者的痛点:
消防、公安等救援力量的核心诉求是"高效救人",但驴友的"非必要冒险"(如未报备、无视预警)会导致"重复救援""高风险救援(如恶劣天气进山)",消耗人力、物力(如直升机、搜救设备),甚至可能让救援者陷入危险。

- 公众的态度:
表面是"反感浪费公共资源",深层是"对'权责对等'的期待"——认为"自己不冒险却要为别人的任性买单"(税收支撑的公共救援资源被占用),但也有人理解"探险是人类天性",反对"一刀切禁止"。

- 管理部门的困境:
既要"保障安全",又要"避免过度管控引发争议",现有规则(如报备制度)可能存在"执行难"(驴友私下进山)、"预警滞后"(风险信息未及时触达)等问题。

二、理解洞见:跳出"对立",找到核心矛盾

在探索机会阶段基于同理心收集了大量信息后,我们需要提炼出一个清晰、可操作的核心问题。这个核心问题不应该是"如何阻止驴友冒险",而应该是一个以需求为导向的、更具开放性的问题陈述。例如:
"如何让驴友在满足合理探险需求的同时,主动降低风险、承担救援责任,减少对公共资源的非必要消耗?"
(避免将问题定义为"驴友素质低"或"救援资源不够用",这些是表象,而非可解决的核心矛盾。)

三、发想创意:从"对抗"到"协同"的解决方案

这个阶段要鼓励团队进行头脑风暴,针对核心问题,不设限地提出各种天马行空的解决方案,越多越好。如:

1. 提前"过滤"风险:让冒险更"有准备"

- 分级探险体系:
按难度(地形、天气、技术要求)将探险路线分为"大众休闲""进阶挑战""专业探险"三级,配套不同的准入门槛(如"专业级"需持技能认证、健康证明、团队资质)。
例:参考类似登山界的"夏尔巴协作"制度,高风险路线强制要求有资质的向导带队,向导需承担一定的风险评估和应急责任。

- 动态风险预警+智能报备:
开发"探险地图"APP,整合气象、地质、救援点数据,实时标注"高风险区域"(如近期暴雨后的峡谷、未开发的野山);驴友报备路线时,系统自动推送风险提示,未报备或进入高风险区时,向紧急联系人及管理部门触发预警。
例:新西兰山地安全委员会开发的'Plan My Walk'应用,提供路线规划、天气预报、装备建议和紧急联系人功能。

2. 责任"绑定":让消耗更"合理"

- "探险保险+救援基金"双机制:
驴友出发前需购买"探险专项保险",涵盖救援费用(如直升机、人力);未购买者若触发救援,需个人承担全额费用(由管理部门依法追偿)。同时,从保险费中提取部分作为"公共救援基金",补贴常规救援成本。
例:瑞士建议游客在前往特定活动或特定风险地区时,购买适当的旅行保险,以避免高额费用。

- "信用挂钩"制度:
将驴友的"违规记录"(如无视预警、虚假报备、拒绝承担救援费)纳入个人信用体系,影响其后续探险资格(如限制参与高风险活动)、信贷等,倒逼其重视风险。

3. 教育"前置":让安全更"主动"

- "探险能力认证"体系:
针对高风险路线,要求驴友通过"安全技能培训"(如野外急救、导航、天气判断)并考取证书,证书与路线准入挂钩。培训可由专业机构(如户外协会)承担,费用由驴友自理。
例:美国登山向导协会的"向导认证",需通过理论+实操考试,确保带队者具备风险控制能力。

- "负面案例"场景化传播:
用纪录片、VR体验等形式,还原"因侥幸心理导致的救援事件"(如"只差1公里登顶,突遇暴雪被困"),让驴友直观感受风险,而非单纯说教。

4. 资源"优化":让救援更"高效"

- "民间救援力量+公共救援"协同:
培育专业的民间救援团队(如户外俱乐部组建的救援队),给予资质认证和资金补贴,让其承担部分低风险救援(如短途迷路),公共救援力量集中应对高难度、高风险事件,减少资源浪费。
例:中国"蓝天救援队"与地方消防的合作模式。

四、呈现概念:小范围测试,快速迭代

从创意发想阶段筛选出最有潜力的几个想法,制作成简单的原型进行测试。原型可以是低成本的,不一定要完美。如选择1-2个热门探险地区(可以在某知名野山、峡谷)试点上述方案,例如:
- 先推出"分级路线+智能报备APP",联合当地户外协会开展"技能认证培训";
- 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区域专属探险保险",保费根据路线难度分级;
- 收集驴友、救援者、管理者的反馈(如"报备流程太繁琐""风险预警不准"),快速调整(如简化报备步骤、接入更精准的气象数据)。

五、实现体验:验证效果,扩大推广

将原型展示给不同利益相关者,观察他们的反应,收集反馈。根据反馈,对原型进行修改、优化,甚至推翻重来。
通过试点数据评估方案有效性:
- 核心指标:非必要救援次数是否下降、驴友满意度(是否觉得"限制合理")、救援成本是否降低;
- 若数据向好(如救援次数减少30%,驴友认证率达60%),则逐步向其他地区推广,同时持续优化细节(如完善信用挂钩的法律依据、扩大保险覆盖范围)。

核心逻辑:

设计思考的最终目标:从"禁止冒险"到"管理风险"
设计思考的关键是不否定驴友的探险需求,而是通过"规则设计"让冒险行为更可控、责任更清晰。最终目标是:让"合理的冒险"得到尊重和支持,让"任性的冒险"失去土壤,从而减少公共资源的非必要消耗——这既是对驴友生命的负责,也是对公共利益的保护。
显然,"驴友冒险行为"与"公共资源消耗"的矛盾是一个系统性的社会挑战。如果你是户外协会负责人、政府管理者,甚至是热爱户外的驴友,不妨尝试用设计思考去重新审视和参与这场关于"安全、自由与责任"的社会课题。
设计思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有助于我们最终找到的,不是简单地"禁止驴友冒险",也不是让救援队"无条件"去救,而是一个多方共赢的系统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