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把研发人员的工程师思维和设计思考拧在一起?

法思诺创新顾问在多年企业咨询中发现,研发工程师学习设计思考获益很大。

众所周知,在企业研发队伍中,工程师往往是一支无法忽视重要力量,因为他们善于解决问题。这其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则是工程师思维。

什么是工程师思维?

工程师思维是一种以逻辑、效率、精确性和问题解决为核心的思考模式。它强调将复杂问题分解为更小的、可管理的组件,然后系统性地分析、设计和实现解决方案。工程师们倾向于寻求最优解,注重数据和实证,并对细节和潜在风险保持高度警惕。他们相信通过严谨的推导和验证,可以构建出稳定、可靠且高效的系统。

想象你家的灯不亮了。一个拥有工程师思维的人不会直接抱怨灯泡坏了,他会:

分解问题: 是灯泡问题?是开关问题?是线路问题?还是整个电路问题?

系统分析: 先检查灯泡是否拧紧,然后换个新灯泡试试。如果还不亮,就检查开关,看是否有烧焦的痕迹。接着,可能会用万用表测量线路电压,判断是否有断路。

精确验证: 每一步都基于可观察的现象和可测试的假设。

追求最优解: 最终找到导致灯不亮的根本原因,并用最有效、最可靠的方法解决它。

研发人员的工程师思维缺什么?

研发人员的工程师思维,如同双刃剑,它赋予了我们严谨、逻辑、高效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也可能带来一些盲点。工程师思维最突出的特点是追求技术实现、系统优化和逻辑闭环。当它成为研发人员唯一的思考模式时,最容易"缺失"的是以下几点:

• 用户同理心与情感洞察:

工程师往往沉浸在技术的海洋中,专注于参数、代码、算法、硬件指标,却可能忽视产品最终使用者——"人"的真实感受、日常行为、情感需求和非理性决策。他们可能觉得一个功能"技术上很完美",却没意识到用户觉得"用起来很别扭"或"根本不需要"。

比如: 一个智能家居工程师,他设计了一个功能强大的智能门锁,但是,关门的时候很容易夹手(除非你是左撇子),见下图(本图为真实照片,非AI生成)

这种缺失在于未能从使用场景,以及用户行为、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去理解产品与人之间的互动,过于强调"功能性"而忽略"体验感"和"情感性"。

• 对非技术因素的考量:

工程师思维偏重技术可行性和内部逻辑,容易低估或忽略商业模式、市场竞争、供应链、运营维护、法律法规、以及用户教育成本等外部非技术因素对产品成败的影响。

例如: 某家AI创业公司研发出全球最先进的图像识别算法,能精准识别任何物体。然而,他们可能忽略了将这项技术商业化需要庞大的数据标注成本、高昂的云计算资源投入,以及如何在现有市场找到明确的应用场景和盈利模式。技术再强,如果不能解决真实商业问题,也难以存活。

这种缺失体现在创新边界界定不全,未能将商业价值链、市场动态和生态系统纳入考量,导致产品虽然技术领先,但商业化落地能力不足。

• 突破性创新的局限性:

工程师思维习惯于在现有框架和已知解决方案中寻求最优解,或者线性优化现有技术。对于颠覆性的、没有先例的"无人区"创新,他们可能因为缺乏可量化的数据或清晰的技术路径而变得保守,甚至会用"不可能"来否定大胆设想。

例如: 某品牌手机的工程师在功能机时代无疑是顶尖的,他们能把键盘手机做到极致,信号稳定,续航超长。但当智能机兴起时,他们可能倾向于在原有基础上做优化(比如给功能机加触控),而不是从零开始思考"手机的未来形态"。因为全面转型意味着巨大的未知风险和对现有技术体系的颠覆。

这种缺失在于受限于归纳法和历史经验,缺乏演绎法和批判性思维,难以跳出"技术惯性"去重新定义问题和寻找"第一性原理"级别的解决方案。

• 对"Why"和"What"的忽视:

工程师天生更擅长"How"(如何实现)和"What"(产品功能),却容易忽视最根本的"Why"(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了解决谁的什么问题?)。这种"为做而做"的心态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方向偏离。

例如: 某团队开发"智能药盒",工程师专注于添加蓝牙联网、用药提醒APP、药量监测传感器等功能,却未思考:用户为何需要智能药盒?

若用户核心需求是"避免漏服高血压药物",一个设计醒目、带分格和物理提醒铃的普通药盒,可能比依赖手机APP的智能药盒更有效(尤其对老年人)。

这种缺失反映在对需求背景和用户价值主张(why)的理解不足,缺乏深层次思考和用户价值捕获能力,容易导致产品功能冗余、体验脱节。

如何运用设计思考来弥补工程师思维的不足?

设计思考(Design Thinking)是一种以人为本、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法论。它通过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快速原型验证和持续迭代来创造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而且,设计思考方法的诞生,本质上也是为了工程人员设计开发的。以下内容摘自《创新思维》一书。

因此,将设计思考融入工程师思维,可以有效弥补其在用户体验和创新方面的不足。那么,具体怎么做呢?

首先,将用户放在中心,理解其痛点与需求

研发工程师不再只关注技术可行性,而是主动走出舒适区,通过用户访谈、观察、共情地图等方式,深入了解真实用户是谁、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感受以及他们面临的真实问题。

例如: 你的团队在开发一款智能冰箱。拥有工程师思维的你可能会想到给冰箱加入各种传感器和复杂的AI算法。但通过设计思考的"同理"阶段,你可能会发现,用户最烦恼的不是冰箱不够"智能",而是"食物经常过期浪费",或者"总是忘记买什么菜"。

其次,清晰定义用户问题,而非技术问题

将"同理"阶段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用以用户为中心的语言,清晰地定义出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我们如何帮助用户X做Y,以便Z?")。这个定义应避免直接指向某个技术方案。

例如: 基于上述冰箱案例,你不会定义"如何开发一个最先进的冰箱AI系统",而是定义"如何帮助用户减少食物浪费,并简化购物清单的创建?"这个定义引导团队关注用户价值,而不是技术复杂性。

紧接着,开放思维,寻求多样化解决方案

鼓励团队进行发散性思维,提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案,包括看似"疯狂"或非技术的想法。这个阶段的目标是数量而非质量,打破工程师固有的技术限制。

例如: 针对"减少食物浪费"的问题,除了智能冰箱,你可能还会构思出:一个食物管理App、一种新的食物储存包装、社区共享食物平台、或者一套食物保鲜知识普及课程。工程师思维会帮助评估这些方案的技术可行性,但设计思考则拓展了解决方案的广度。

然后,快速构建原型,低成本验证

不必等待完美的技术实现,而是通过低保真原型(如草图、纸质模型、线框图)或最小可行产品(MVP),快速将构思转化为可体验的形式,以便从用户那里获得早期反馈。

例如: 为了测试"减少食物浪费"的方案,你可以先用纸笔画出冰箱智能屏幕的交互流程,或者用Excel表格模拟App的食物过期提醒功能。这些原型不需要任何编程,但能帮助你快速验证用户对这些概念的接受度。

最后,获取真实反馈,持续迭代优化

将原型或MVP交付给真实用户进行测试,收集他们的反馈意见。工程师需要放下"我设计的就是最好的"心态,积极倾听批评和建议,并根据反馈不断修改和完善产品。这个过程是迭代的,可能需要多次循环。

例如: 将你设计的"食物浪费减少App"的初步版本交给用户试用,他们可能会说:"这个界面太复杂了"、"提醒不够及时"、"我希望可以和我的购物App关联"。这些反馈直接指导工程师优化产品功能和用户体验,使其更贴近用户需求。

总结:融合而非取代

研发人员的工程师思维本身是极其宝贵的资产,它代表了解决复杂技术问题的核心能力。然而,为了避免其潜在的局限性,研发团队仍然应该主动学习并融入以人为本的设计思考方法。

通过融合设计思考,工程师思维可以从单纯的"如何把事情做对"(专注于技术实现),提升到"如何做对的事情"(专注于解决用户痛点和创造价值)。这种结合使得技术不再是冰冷的代码和硬件,而是温暖人心、解决实际问题的利器。

这不仅能提升个人在职场上的竞争力,更能推动企业开发出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和社会价值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