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特朗普引发的美国针对全球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税战愈演愈烈。这场贸易战不仅牵动着中国企业的神经,也对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面对美国挑起的关税战,许多企业试图通过价格战、成本控制等手段来应对。然而,这种策略往往只能在短期内缓解压力,长期来看却可能陷入恶性循环,损害企业的盈利能力。
实际上,中国政府除了硬刚,早已做好了多种应对措施。今年3月份发布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就是其一。方案旨在通过一系列措施促进消费增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学家预估,2025年预计实现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目标为65%。
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里的"对策"是指设计思考方法,一种有效帮助政策落地的工具。《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通过创新供给、优化场景、提升服务来激发内需潜力。
在这一过程中,设计思考(Design Thinking)作为以用户为中心的问题解决方法论,能够从需求洞察、场景重构、体验升级等多维度推动政策落地。而面临着内卷和加税双重挑战的中国企业应该顺势而为,运用设计思考方法,想方设法扩大内需消费。
挖掘未被满足的"隐性需求"
有人说,中国内需市场已经饱和,大家都不爱花钱。但其实真相可能更复杂。很多企业正被"价格战"困住,低价竞争让利润越来越薄,但与此同时,一些个性化产品反而卖得特别好。例如最近上市的泡泡玛特,产品毛利率高达60%以上。
这说明,消费市场看似饱和,实则是大量需求未被精准捕捉。设计思考的核心在于"穿透表象需求,挖掘情感与场景痛点"。如:
银发经济:政策提出"优化'一老一小'服务供给"。传统养老产品多聚焦"生存保障",而60后新老年群体更渴望社交、学习与自我实现。此外,从2024 年我国老年旅游市场规模突破 8000 亿元的数据中,我们也许可以从中掘金。
例如,某企业开发的智能护理床,通过传感器监测健康数据并连接社区医生和兴趣社群,让卧床老人也能参与线上活动。设计思考将养老需求从"被动照护"升级为"第二人生体验",甚至可推出"人生盲盒"订阅服务,按月配送旅行、课程等组合,激活老年人的消费意愿。
下沉市场:县域消费长期被视为"低价倾销地",但河南某小镇将钧瓷工艺与电竞外设结合推出的"青花瓷键盘",售价远超同类产品。运用设计思考可以通过"文化杂交",打破刻板印象,将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科技,满足县域消费者对品质与身份认同的双重需求。
企业痛点解决:
- 运用设计思考,避免陷入"价格战内卷",转向高附加值产品;
- 精准定位细分人群的深层需求(如老年人的社交渴望、县域消费者的文化认同)。
重构消费场景,激活情绪价值
政策强调"深化线上线下、商旅文体健多业态消费融合,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显然,消费提振不是'撒钱',而是'解忧'——需要解决用户说不出的痛点。设计思考通过场景嫁接与情感赋值,可以将普通消费转化为"情绪疗愈"或"文化体验"。
食品工业:某企业推出附赠ASMR音效的"一人食套餐",用切菜声、煎蛋声缓解独居青年的孤独感。某新锐品牌推出"情绪调味料",作为宣传标签,辣椒酱标注"勇气+10%",薄荷糖提示"焦虑-30%",通过味觉触发心理暗示。设计思考将"吃饭"从生理需求升级为情绪消费,直击年轻人情感痛点。
冰雪消费:政策提出"建设冰雪主题高品质景区"。设计思考可将滑雪场改造为"冰雪社交乐园",例如增设亲子互动赛道、夜间光影秀,或推出"冰雪+温泉+民俗"组合套餐,延长消费链条。
企业痛点解决:
- 突破同质化竞争,打造差异化体验;
- 通过场景创新提升溢价能力(如星巴克"第三空间"模式产生的高溢价率)。
推动绿色与科技驱动的可持续创新
政策要求"培育新型消费""发展绿色消费"。设计思考可整合技术与环保理念,创造符合政策导向的突破性产品。
智能家居:某智能水壶企业调研发现,用户使用水壶更多是为了熬煮养生食品,而不是简单的烧开水。设计思考将各种需求参数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时尚生活方式,因此重新设计了透明水壶外观,并结合智能水壶结合中药养生与订阅服务,让年轻人在使用智能水壶的过程中,不断体验新的健康食材,甚至把喝茶吃药变成"养生"的参与仪式。
循环经济:政策支持"二手商品流通试点"。设计思考可优化以旧换新流程,例如手机品牌推出"旧机艺术改造计划",将回收零件制成限量版装饰品,赋予废弃产品情感价值,吸引环保意识消费者。
企业痛点解决:
- 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具体产品策略(如绿色补贴、公益折扣,以旧换新);
- 通过技术人性化降低用户使用门槛(如AI营养师生成个性化菜谱)。
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消费信任
政策提出"改善消费环境""完善城乡消费设施"。设计思考通过用户旅程地图识别服务断点,重塑消费信任。
县域电商:某电商平台"农货直播"让消费者认领果树,秋收时附赠果农手写信,将购物转化为助农叙事。设计思考通过透明化供应链,建立情感连接,解决下沉市场"山寨货信任危机"。
售后服务:政策要求"提升农村物流配送效率"。设计思考可设计"县域盲测计划",邀请都市白领与小镇青年互换购物清单,通过数据碰撞优化服务流程(如延长退换货时限、增加方言客服)。
企业痛点解决:
- 破解县域市场"最后一公里"难题;
- 通过服务创新增强用户粘性(如"时间银行"模式让老年人以技能换服务)。
设计思考让政策落地更精准
好政策需要'用户翻译器',把顶层设计通过企业创新变成贴心服务。"设计思考就是这样的'用户翻译器',让执行政策的组织长出'用户视角',精准捕捉需求的'暗礁'"。以下是常用的设计思考工具方法。
-
用户旅程地图:
将政策落地的每个环节视为"用户旅程",找出痛点。例如,申请"农民增收补贴"可能需要跑多个部门,通过设计思考优化为"一站式线上平台",减少流程摩擦。
-
快速原型测试:
在政策全面推行前,用"最小可行性方案"试错。比如,先在10个社区试点"适老化改造",收集反馈后再推广,避免资源浪费。
-
跨部门协同设计:
消费提振需要多部门协作,设计思考能打破"信息孤岛"。例如,将"就业支持计划"与"技能培训""社保补贴"联动设计,形成政策组合拳。
设计思考让企业创新更高效
当《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从"增收减负"到"供给升级"搭建制度框架时,设计思考正在将这些宏观政策转化为用户可触摸的"小确幸"——就像把"绿色消费"变成家电能耗的可视化账单。设计思考工具助力企业创新,正是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转换插头"。设计思考的工具很多,都能在各方便帮助企业创新。如:
-
需求显微镜(精准洞察)
• 工具:同理心地图,用户行为分析等
-
场景建模器(客户体验重构)
• 工具:价值主张,用户旅程地图等
-
价值三棱镜(功能/情感/社会价值平衡)
• 工具:原型打造法,T-P-C-V Model等
最后:消费市场的"突围"不是降价,而是"懂你"
《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方向,但真正让政策生效的,是用设计思考的"用户思维"让每一项措施都"有温度、有准头"。政策落地也需要通过设计思考不断优化路径——只有真正理解用户需求,提振消费才能真正成为一场全民参与的"幸福升级计划"。
而在关税战的硝烟里,中国企业需要的不是更低的价格,而是更懂用户的产品。当每个产品都能说"我懂你需要什么",这场消费市场的"突围战",自然就有了赢家。
"贸易谈得好,做点外国的生意。贸易谈不好,做14亿人的生意,多大点事,中国的市场足够我们的(发展)!" ——马云 2018
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简介
《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是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政策文件,旨在通过一系列措施促进消费增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该方案于2025年3月16日正式发布,部署了8方面30项重点任务,涵盖多个领域,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提升居民消费能力
该方案将增收作为首要任务,通过提高工资性收入、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等措施,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例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优化收入分配机制、实施就业支持计划等,以确保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有所提升。
-
扩大消费潜力
方案通过多领域补贴、育儿补贴等措施,释放居民的消费潜力。例如,将初婚初育纳入生育补贴范围,提高失业保险受益率,同时通过发放消费券、优化即时零售服务等手段,激发消费活力。
-
优化消费供给
方案强调通过服务消费提质、大宗消费更新升级、新型消费培育等措施,提升消费品质。例如,推动汽车以旧换新、支持绿色智能家电消费,以及发展健康消费、冰雪经济等新兴消费领域,从而推动消费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
-
改善消费环境
为提升消费体验,方案提出优化消费环境,如严格落实带薪年假制度,探索中小学春秋假,清理限制消费的措施,优化消费场景,促进消费便利化和安全性。
-
促进消费升级
方案特别提出要推动消费升级,包括发展服务消费、新型消费、大宗消费等,如支持国货品牌发展、推动人工智能与消费的融合,以及发展低空旅游等低空经济,从而满足居民多样化、高品质的消费需求。
-
支持重点领域消费
方案还特别关注特定领域,如汽车、家电、文旅等,通过政策支持和补贴措施,刺激这些领域的消费增长。例如,推动新能源汽车消费、优化汽车购买管理使用政策等。
-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方案强调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消费信心,例如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增加居民医保财政补助,以及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从而为居民消费提供保障。
-
清理消费限制措施
为消除制约消费的障碍,方案提出清理限制消费的措施,优化政策环境,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
《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通过系统性、综合性的措施,从提升居民收入、优化消费环境、扩大消费供给、清理消费限制等方面入手,旨在全面提升消费能力、释放消费潜力,推动消费从短期修复转向长期高质量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