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工智能的热潮席卷全球,企业纷纷将人工智能技术视为产品升级的"增值利器"。但在这股创新热潮中,有个关键问题常被忽视——我们开发的AI功能,究竟是用户真正需要的,还是自嗨式的AI炫技?
技术热潮下的冷思考
就像智能手机刚普及时,很多厂商给功能机硬塞触屏却不解决卡顿问题,现在不少企业也陷入了相似的误区:给电饭煲装语音控制,给台灯加人脸识别,给儿童玩具存储大量的枯燥知识...这些看似前沿的创新,往往让产品变得更贵更难用。
如何判断产品创新需求的真伪?可以把IFR四个原则作为基本标准。
原则一:不增加产品复杂性
原则二:保留产品核心优点
原则三:消除产品固有缺点
原则四:产品不增加新的缺点
接下来,我们列举六大行业的一些真伪需求进一步分析。
新能源汽车领域真伪需求辨析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蓬勃发展,智能化已成为重要的竞争维度。
真实需求,如:
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演进。 利用AI进行环境感知、决策规划,实现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能够显著提升驾驶安全性与便捷性。行业领先企业在这一领域的持续投入和技术突破,以及消费者对安全、便捷出行的诉求,均印证了其真实性。
个性化能量管理与优化策略。 通过AI分析用户驾驶行为、出行习惯等数据,实现充电策略的智能优化、能量回收效率的提升,对于缓解用户续航焦虑、提升使用便利性具有实际价值。
但是也存在很多基于AI创新的虚假需求,如:
过度拟人化的语音交互设计。 将语音助手设计得过于强调情感表达或进行冗余的对话,而忽略其在核心功能操作上的效率与准确性,此类设计往往偏离用户对实用性的根本诉求。
以AI为名强制复杂化的操作流程。 将原本直观的机械操作设置为必须通过繁琐的AI语音或手势交互完成,反而降低了操作效率与便捷性。
家电行业真伪需求辨析
家电产品智能化趋势日益显著,但并非所有标榜“智能”的功能都具备实际价值。
真实需求:
智能化的能耗管理系统。 例如,冰箱根据存储情况智能调节制冷功率,洗衣机根据衣物特性优化洗涤模式,空调学习用户习惯智能控温,此类功能能够有效降低能源消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基于AI的健康管理功能。 例如,智能冰箱识别食材新鲜度或保质期并提供食用提醒,可以满足了用户对健康生活日益增长的关注。
虚假需求:
为所有家电强加语音控制功能。 对于部分操作简单的家电,如电饭煲或烤箱,语音控制的便捷性并不显著,甚至不如传统按键操作直接高效。
仅为展示AI能力的图像识别功能。 例如,洗衣机识别衣物颜色但对洗涤效果并无实际影响,此类功能更多是技术展示而非用户价值体现。
消费电子领域真伪需求辨析
消费电子产品是AI技术应用的重要载体,但亦需警惕过度包装。
真实需求:
更智能化的图像与音频处理能力。 AI在提升图像质量、降噪效果、以及创造沉浸式音频体验方面,能够显著提升用户体验。
更自然流畅的人机交互方式。 例如,通过更智能的语音助手、手势识别等技术,实现更便捷、直观的交互体验。
虚假需求:
为App强行添加“AI驱动”的低价值功能。 部分App为了蹭热度而加入简单的AI滤镜或分析功能,但与核心功能关联不大,无法真正满足用户需求。
强制用户使用AI才能完成基础操作。 例如,某些图像编辑软件必须通过AI一键美化后才能进行精细调整,限制了用户的操作自由度。
工程机械领域真伪需求辨析
在工程机械领域,真正的需求在于提升作业效率与安全性的智能操作辅助系统和预测性维护系统。
真实需求
智能化操作辅助和安全预警: 例如,利用AI进行精准的路径规划、障碍物识别、碰撞预警等,提高施工效率和安全性。原因: 工程作业环境复杂,安全性和效率至关重要。
设备健康监测和预测性维护: 通过AI分析传感器数据,预测设备的维护需求,减少意外停机时间,降低运营成本。原因: 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和经济性。
让产品系统更加复杂和降低耐用性的则是伪需求,如:
为所有工程机械都加入过于复杂的AI数据分析平台: 如果平台提供的数据分析结果过于专业化,操作复杂,而现场工人难以理解和应用,则会成为摆设。原因: 实际应用价值不高。
过度依赖昂贵的AI传感器而忽略设备的耐用性: 为了实现某些AI功能,大量使用精密的传感器,但如果这些传感器在恶劣的工程环境下容易损坏,反而影响设备的可靠性。原因: 牺牲了设备的稳定性和耐用性。
家居产品领域真伪需求辨析
AI可以让人们的家居生活更加便利和温馨,但是不要画蛇添足。
真实需求:
智能化的环境控制: 例如,智能家居系统可以根据室内外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自动调节空调、暖气、照明等设备,创造更舒适的居住环境。原因: 提升了居住的舒适性和便利性。
基于AI的安全监控和预警: 智能家居系统可以通过摄像头、传感器等监测家居安全,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警。原因: 提升了家庭的安全性。
虚假需求:
为所有家居产品都加入联网和App控制功能: 某些家居产品,如衣架或垃圾桶,联网和App控制的意义不大。原因: 增加了产品的复杂性和成本,但用户体验提升有限。
过度依赖云服务的智能家居系统: 如果家居产品的核心功能都依赖云服务,一旦网络中断或云服务不稳定,产品就无法正常使用。原因: 降低了产品的可靠性。
儿童玩具领域真伪需求辨析
繁忙的父母都希望有个帮手来陪伴孩子玩耍,辅导孩子学习,但是要小心。
真实需求:
具有自适应难度的互动玩具: AI可以根据孩子与玩具的互动情况,动态调整游戏的难度和内容,保持孩子的新鲜感和参与度。原因: 提升了玩具的趣味性和教育意义。
能够进行自然语言交流的陪伴型玩具: AI可以使玩具具备一定的理解和回应能力,与孩子进行简单的对话,提供情感陪伴。原因: 满足了孩子的情感需求。
虚假需求:
仅仅“复读”预设信息的“智能”玩具: 只是简单地播放一些存储好的知识,语音或音乐,并没有真正的智能交互能力。原因:无法提供持久的吸引力。
过度依赖面部识别或情感识别的玩具: 如果玩具对孩子的面部表情或情绪反应过于敏感,可能会让孩子感到不适或产生误导。原因:可能侵犯孩子隐私或造成不适。
因此,回归本质的思考,用户需要的是"更安全的家"而不是"AI安防系统",渴望"轻松育儿"而非"AI教育玩具"。当企业能克制技术炫耀的冲动,专注解决那些用户说不清但真实存在的困扰时,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创新。
如何识别产品AI创新中的真伪?
如果用IFR的四个原则作为基础标准来识别AI创新中的真伪需求会怎样?
原则一:是否不增加系统复杂性?
某品牌智能电饭煲强制绑定APP才能使用基础煮饭功能,物理按键仅保留开关机键,用户必须通过手机完成所有操作。想想你淘完米一手的水,开始到处找手机煮饭是什么感觉?
原则二:是否保留核心优点?
某高端降噪耳机为加入体温监测功能,将耳罩厚度增加40%,导致佩戴舒适度评分从9.2分暴跌至6.8分。你现在好像鱼和熊掌兼得。但是,你发现每天听音乐不香了,意不意外?
原则三:是否消除固有缺点?
某旗舰手机为解决机身发热问题,在升级版中采用降频策略,导致游戏帧率从120Hz锁至60Hz,实际未解决散热结构缺陷。你喜欢这种跷跷板式的创新吗?
原则四:不增加新的缺点?
某智能门锁为提升安全性采用云端人脸验证,断网时用户被反锁门外,制造了比传统锁具更大的安全隐患。好家伙,这种时候的你肯定怀念带钥匙的日子。
希望以上分析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AI在产品创新中的真假需求。请记住,真正的需求是能够解决用户痛点、提升用户体验或创造实际价值的功能,而伪需求往往只是为了追逐技术热点或者展示技术能力,缺乏实际的应用价值。
企业唯有坚持以用户价值为核心,理性分析真伪需求,才能在AI驱动的变革浪潮中稳健前行。否则,产品研发的巨额投入,可能换不来客户的任何买单。
.....................................
法思诺致力于帮助企业解决复杂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难题。
真创新,不平凡!
创新咨询与培训,联系我们:
400电话:4008199008
法思诺网站:www.fasinno.com
法思诺创新投稿及建议:newidea@fasinno.com